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两位心理学家,丹尼尔·卡尼曼和弗农·史密斯获得。这个结果令很多人感到意外,因为这两位得奖者并不是在量化经济领域获得突出成就的学者,而是两位心理学家。
媒体争相报道,丹尼尔·卡尼曼提出的“前景理论”也成为了人们的焦点。这个理论一度轰动了学术界,与此同时它也引起了市场对投资心理学的关注。该理论解释了很多连精密的公式和经济模型都无法说清楚的、关于交易者的非理性行为。
见好就收还是再赌一把?
假如你刚刚盈利了3000元。现在你有两个选择,一是有50%的可能获得900元,50%的可能损失900元;二是没有任何的收益或损失,保持现状不变。又或者,你刚刚亏损了3000元,你也有和盈利3000元时一样的两个选择。你会选择哪一个?
这其实是一个很经典的实验,曾经Thaler and Johnson的学者对MBA 研究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。虽然选择并没有对错和好坏之分,但实验结果却有一个让人惊讶的趋势。
在上述的选择中,70%的学生选择了在赚到3000元后保持现状,而当早已亏损了3000元时,60%的人更倾向于继续投资。可见,已经获利时,大多数人往往小心谨慎、厌恶风险,喜欢见好就收。而亏损时,大家会表现得更激进,愿意放手再赌一把。
卡尔曼对此很着迷,之后他在“前景理论”中详细阐述了这两种不理性的行为:
1. 确定效应:处于收益状态时,大多数人喜欢规避风险;
2. 反射效应:处于损失状态时,大多数人愿意承受风险;
同时,这个理论还提出:相较于收益,大多数人对损失会更敏感。而具体在汇市,就是我们亏损时的痛苦远远大于盈利时的快乐。此外,大部分投资者都心存侥幸,乐于参与小概率事件,这也是很多人频繁买彩票的原因。
尽管交易者都认为自己能做出最理性的决策,但人类是有感情的,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如愿。神经学家指出,大脑中负责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,和控制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经常会作出相矛盾的反应。所以,当我们情绪高涨,需要理性决策时,大脑并不会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。而在冲动之下,更容易出现非理性决策。
阻碍交易者盈利的两大死穴
“前景理论”指出了交易者的两大问题:
第一,盈利时过早离场。举个例子,前一段时间金价疯狂上涨,很多人却选择在高位获利了结。当时很多投行都上调了金价预期,基本面也有多个利好因素,但还是不能阻止交易者的卖出决心。
提早离场的人多是不想获利后再损失,于是将利润早早地放入袋子里。尽管后期金价走势震荡,提前离场也并非完全不恰当。但若遇到持续走高的市场行情,有些交易者恐怕会追悔莫及。
第二,亏损时不愿割肉平仓。该理论的另一个典型现象是,交易者亏损后宁可套牢也不愿意平仓离场。这其中的人多是出于侥幸心理,他们期望着未来会扭亏为盈。在趋势行情中,亏损后不愿割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亏损,严重打击交易者情绪。
比如,今年二三月受疫情影响,油价连续下跌。到三月中旬,油价已经从年初的高位腰斩。可是随着油价暴跌,市场上加仓的人也很多,最后他们亲眼看着浮亏不断变大,最终扛无可扛,惨痛斩仓出局。
每个交易者都希望“截断亏损,让利润奔跑”,然而,这和人本性中非理性的一面是相悖的。其导致的结果就是,交易者可能盈利的交易多,但盈利的金额低;或者亏损的交易少,但是亏损的金额高。所以,市场上真正能稳定盈利的人是凤毛麟角。
交易前先控制好风险回报比
“前景理论”只是指出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,但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。同时,卡尔曼的理论反映了人们对风险和回报的感知不同,而我们在日常中所说的“风险回报比”,就是衡量风险和回报的一个指标。如果要避免掉入这样的圈套,我们不妨要求自己遵守一个规则:寻找潜在盈利大于可能遭遇亏损的交易。
风险回报比可以用来设置入场、出场和止损。如果你可能亏损和可能盈利的点数一样,那么比率就是1:1。如果你想要盈利100点,亏损最多50点,那就是2:1,以此类推。用风险回报比来限制亏损,可以保证盈利金额超过亏损。
最低的风险回报比是1:1,这至少能让盈亏平衡。有很多数据显示,在1:1的比例下,53%的交易者在1年左右可以获得一个好的盈利数据,而不设置风险回报比的交易者仅有17%在12个月后能保持账户盈余。
你也可以设置为2:1、3:1甚至4:1的比率,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交易回报。还要注意的是,风险回报比不是一成不变的,交易员必须根据时间范围、交易环境和进出点位进行调整。比如,长线投资者的回报和风险之比可能高达10:1,但超短线交易者的回报和风险之比可能只有0.7:1。
(文章来源:《汇魂》)